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文章分享 > 动态观点

舆情的处置引导要淡化“对错”概念

时间:2016-12-09 11:34:11  来源:墩墩舆情课  作者:墩墩舆情课

  在给一些地方上舆情课时,经常有学员谈及舆情的处置引导,询问有何应对技巧及需要注意的要点。我想这或许是许多部门在处置突发舆情时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详细解析。

  舆情处置和应对引导有很强的动机和目的,这里面的“梗”与“结”,在之前一文中已有过详细论述,此文就暂不提了。

  2015年11月,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南航急救门”事件。南方航空通过成功的危机公关,虽然依然强调自己是按程序办事,但表达了诚挚的歉意,逐步获得了舆论谅解,扭转了舆论的被动态势;而原本并不是舆论中心的北京999急救中心却在不断强调“自身无责”中,从配角不断成为主角,陷入了舆论漩涡、无法自拔,以致于在12月6日被迫使用了已沉寂三年之久的官方微博进行了道歉,适才逐步平息了网上风波。

  2016年4月,常州外国语学校同样发生了全国瞩目的“毒地”风波,涉事学校国际部在面对舆情汹涌来袭时,以一篇公开回复向@央视新闻隔空喊话,认为对方报道数据、观点、镜头语言存在强烈的导向性,以此强调自己“无错”,当然,这么做的后果让这把舆情之火越烧越旺。

  这样的舆情案例还有很多,不再赘述,它们都有个相同点,就是在舆情的处置引导中不断地在强调“对错”概念。

  我认为当前相关部门普遍存在的舆情认知误区,习惯性地用“对错”的两面思维去评判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能以纯粹的对错进行区分和评判,就好比“婆媳关系”,从媳妇和婆婆两个不同的情感视角,就可能得出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和判断,说不清楚谁对谁错。

  曾有个经典的案例—西瓜的监管。西瓜还在地里时的食品安全属于农林局管理,到了家乐福超市属于工商局监管,而到了饭店的冷菜间则属于食药监监管,而当西瓜出现了问题,却发现没有一个部门会愿意出来说:这可能是我的问题。本以为分段监管是最大限度加上了安全的“保险杠”,却没曾想遇到了变相的“囚徒困境”,那么谁又能说出其中的“谁对谁错”。

  “南航急救门”事件,从航空公司角度考虑,按照程序走并没错,毕竟谁都不能保证每一个声称发生急腹症的病人都是真正的病人,也存在其他可能性。

  常州“毒地”事件,从学校掌握的情况出发,该事件确实在今年1月已经通过新华社进行过相关回应,而@央视新闻所报道的500人也确实存在夸大嫌疑。

  所以,我认为舆情处置引导的关键不是非要去舆论中争个“谁对谁错”,而是在传播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以一种低姿态赢得网民的情感共识,去化解事件让民众可能产生的“不舒服”和“抵触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淡化事件的“对错”概念。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哪怕真的做错了,承认又有何妨,下次改不就成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