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文章分享 > 动态观点

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个关键点

时间:2023-02-03 08:47:53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微信公众号  作者:燕志华

  原标题: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个关键点

 

  2日上午,胡某宇失踪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从下午到晚上,几乎各大媒体和新媒体的标题都是按照发布会的主题来推送的,意味着此次发布会取得了成功。如果接下来没有像样的证据来支持推翻其中某个观点,事件基本就此一锤定音了。因此,类似发布会是值得总结经验的。

  我们会发现,近年来重大舆情事件的通报往往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网络通报的方式,以公众号或者官网发布,完成通报;二是采取主流媒体独家权威发布方式,然后社会各式媒体进行大面积二级传播;三是举行新闻发布会,但是常常取消提问环节等。  

  其中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并不多,尤其设立记者提问环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重大事件举行发布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事件,是坐在火炉上接受网民挑剔和拷问,稍不留神,网民就加大火力,烤得举办者体无完肤。更有疫情严格防控期间的内蒙古和郑州疫情发布会,因为网民早就一肚子气了,发布会提供了难得的发泄靶子,导致发布会一露面就遭遇炮火覆盖。这又导致发布会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雷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政府部门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本身有职责做好信息公开,也需要有责任担当,因此适当时候举行发布会是必须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做得更好。

  举行发布会之前,有必要研判要不要举行发布会。这就需要研判网络心理和网民情绪,区分网络的各种心理,如质疑、愤怒、恐惧等情形,再视情况而定

  如果仅仅是质疑,而非强烈的情绪愤怒,此时可以举行发布会。因为仅仅是质疑的话,则发布会正好是提供答案的,只要答案经得起推敲,可以消除质疑,成为各方良性的互动。而且面对质疑举行发布会,起码证明有关部门是对通报内容有自信的。江西的这个发布会就属于这个类型,其中的关键在于你需要有一个丰富而有说服力的通报内容,并且对于各个环节有一定的把控能力。

  但是如果社会和网络情绪是愤怒的,尤其是因为相关部门的懒政、惰政和不作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愤怒,如内蒙古和郑州严格封控导致市民满腹愤懑的,那建议还是谨慎考虑,或者事先先通过释放相关信息来给社会情绪减压,或者先追责相关责任人等,为发布会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铺垫等,而且需要在发布会举行前两天更多进行演练彩排,严格排查细节风险,多做自我批评,等等。

  如果网络心理是恐惧的、担忧的,那举行发布会就是必须的了,因为发布会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担当和勇气,提升政府公信力,此时举行发布会,将为网民和群众注入勇气和信心,更有利于团结社会,共同面对困难,这适用于突发自然灾害、各种大型安全事件等。

  其实重大事件发生后,群众和网民对于是不是新闻发布会并没有抱着一个必须有的心态,他们要的是真相和有说服力的说法,只要内容让他们满意,或者无可挑剔,那么形式可以多样化,无论是举行新闻发布会、网络通报,还是权威媒体独家发布,效果都是差不多的。内容是最关键的。但是对于内容有自信心的通报,如果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更能增加公信力,也更容易让那些有影响力的自觉群体,比如媒体、专家学者、观察家、评论者、主管部门等对你竖起大拇指。

  但是如果确定召开发布会,那就需要全力准备确保发布会的成功了。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要素值得拎出来探讨。

  一是,通报写作需要注意主题、细节、问题和情感的重点。

  通报需要经得起无数眼睛和时间的考验,搭上了相关部门全部的公信力和信用。不容有失,一失全无。调查结束后,80%的精力应该用于写作。这需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如有前期严格扎实的调研调查、凝聚成一句话的主题、对于网民各种质疑议题的监测研判、丰富而无可挑剔的事件细节,以及内容逻辑和情感火候的恰当把握等。具体说来就是:

  前期的调查调研必须是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否则一旦被网民发现漏洞,那就是被他们全盘推翻,因为网民都是挑剔的,蛛丝马迹就意味着整体可疑。比如徐州“八孩女”事件的省委省政府调查组的通报背后,是干警前往云南出生地的踏实走访等;

  通报最忌讳自说自话、自圆其说、自我表扬,那会被网民视为官僚作风。要为网民的关注为中心进行写作。那就只能是有针对性地写作,将网络上网民的关注焦点问题进行梳理,并整理出最重要的几个议题,围绕它们进行写作,文字必须不露痕迹地有针对性地回复,解开网民心结。并将发布会的主题凝结为一句话,有助于上标题。围绕网民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细节具有说服力,因为细节能把所有的时空因素和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链接起来,因此真正的细节具有真实生命力,没办法作假,而且一作假就会暴露。网民在看细节描写的时候,大脑是高速转动的,一旦细节过关了,说服力就产生了。我们会发现此前各个重要舆情事件的通报,无不是在细节取胜。胡某宇案的通报,大量细节让网民无话可说,或许还一时有所怀疑,但是又确实无可挑剔,不少网民也只能“骂骂咧咧地拎凳子回家”(《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事件也就慢慢平息了;

  内容行文需要搭配适当的温度和情感,也就是火候要恰到好处。人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去感受通报的,这就涉及情感的安抚。从某种意义上说,通报就是以证据和网民对话,实现共情的过程,最后达成共识。在冷冰冰的证据之外,不妨碍行文之中对于网民正义感和知情权的认可、对于自己不到位地方的自责和道歉、对于受伤害者的同情等,都不失为一种有温度的表达。

  二是,所有的现场媒体问题,最后都必须回到本次发布会的主题基调上来。

  这个主题基调常常是一句话,不怕重复,要多说、反复说,最好第二天直接登上媒体和网络作为标题。比如,江西的发布会的主题就是“胡某宇是自缢身亡”,其它的所有细节都是为了支持这一点。也就是说,整个发布会就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一个平台、一个形式,最终目标是让这个主题为社会接受,成为传播的主题,并为大众所接受。发布会不能节外生枝,冲淡主题,这就需要做到如下:

  出席者的着装、表情、语气需要管理到位,不能出现值得网民和自媒体写一写、骂一骂的细节疏漏;事前需要排练,每个人都已经看过自己的镜头,因此已经知道自己在镜头里和公众眼里的基本形象,既不能高估自己形象,也无需过于紧张而畏缩,要符合百姓对你的角色的认知等。

  三是,将整场发布会当做一个小型的危机情境,切实做到时间、环节和节奏的可控。

  发布会是个风险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个可控的,一旦时间拉长,各种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增多,那就有可能出现危机,导致失败。

  因此,必须将整个发布会当做一个封闭的具体的风险情境、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场域来看待,时间不要过长,半小时上下差不多了;媒体问题适可而止,开放性的提问,会导致各种预判之外的情况出现,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会后和线下更好地沟通交流;媒体问题如果超出预判,必须礼貌表示,尽快搜集材料直接联系,严禁冲突等。这就需要主持人随时关注节奏,主题表达充分之后,就可以宣布发布会结束了,并欢迎社会和媒体继续保持沟通交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