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文章分享 > 理论学习

为什么内部信息总是容易外泄?

时间:2024-01-01 16:37:56  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作者:墩爸

  在处置一些相对敏感的突发事件时,如果原本不宜公开、不能公开的内部信息发生网络外泄,势必会给接下来的事件处置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刚刚过去的疫情三年,许多原本不能公开的带有个人照片、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诸多隐私信息的内部流调类信息,一次次地被外泄至公开网络社群圈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负面舆论,不仅给涉事人员带来较大精神压力,还会对处置部门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一道亟需解决的实际难题。

  分析认为,这类内部信息外泄现象之所以屡次发生、屡禁不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舆论对未知信息有着强烈的窥视欲。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窥视欲通常是指人们对于他人隐私或私密行为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也就是说,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且已经引发较大范围话题讨论时,舆论就会对“事件主角的隐私”“还有哪些细节”“有没有其他小道消息”这些带有窥视倾向的内部信息产生需求欲和获取欲,给内部信息外泄提供了舆论层面传播的土壤,这是内部信息容易发生外泄的环境外因

  二是内部人员可以在外泄信息过程中获得精神满足。比较竞争,是社会心理的基本现象之一。人们总是会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当这些因为工作优势而掌握内部信息的人员发现,自己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并且迫切希望掌握的内部信息时,就会受到这股来自比较竞争心理的潜意识影响,并在将这些内部信息外泄给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和掌控感,这是内部信息之所以屡次发生外泄的心理内因

  三是仅由工作关系维系的圈子对信息保密的可靠性最低。社会学的圈子理论告诉我们:由职业、兴趣、家庭等方方面面构成的社会群体关系,是基于群体之间的信任度强弱进行排序的。也就是说,因为信任度的不同,不同群体之间对信息分享的尺度、意愿也会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由直系亲属组成的家庭圈子最为牢固,对这些内部信息的分享意愿也最为强烈,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内部信息总是经亲朋好友等“家伦理”途径外泄的原因。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圈子的关系中,仅由工作关系维系的圈子信任度最弱,但却掌握了需要较强信任度维系的私密信息,由此产生了基于信任度不相匹配的矛盾点。讲得再直白一点:如果你跟你的前单位同事还在保持着联系,那么你们之间一定不仅仅是出于工作关系。而仅仅由工作关系维系的同事关系,即便你们之前相处时间最久,但当你离开单位后,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联系了。

  客观得讲,上面提到的三大原因其实是社会心理的群体本能,难以根本性避免。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事中处置的过程中,去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来最大限度避免内部信息发泄的风险产生。

  一是尽可能地用“点对点”传输代替“点对群”。系统梳理类似舆情可以发现,大多数这类内部信息的外泄,都是缘于负责编发的人员在信息编辑完毕后,想当然地将其发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群,再由群里其他人员截屏或复制后发给亲朋好友后引发。然而,那些将内部信息外泄的人员,很多时候并不涉及他们的工作职责和业务领域,没有必要了解这部分信息。用“点对点”代替“点对群”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内部信息被群里其他人员外泄的情况发生。

  二是在开展内部工作紧急会议时做好现场防外泄准备。为了防止参会过程中发生内部信息外泄,会议组织单位可以要求参会人员在进入会场前暂时性上交手机、电脑等即时通讯工作,以避免参会人员在参会过程中发生拍照外传。需要用到PPT展示敏感内容时,尽量用口述和其他图片代替,避免使用一些确切性文字描述。额外安排1-3名工作人员实时关注参会人员动向,对拍照人员及时提醒。

  三是经常性地开展舆情风险方面的针对性培训。事实上,意识方面的常态化培训,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经常性地提醒本部门工作人员要有舆情方面的风险意识,做到常讲常新;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机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做到靠前提醒,降低后续发生信息外泄的发生机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