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文章分享 > 动态观点

“牵手门”男主角的人生教训,我们总结了四点!

时间:2023-07-09 19:41:31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微信公众号  作者:燕志华

  在网络再次聚焦“牵手门”的时候,更为严厉的处理措施就靴子落地了。有的人认为处理过重,有的认为这个处理措施客观上保护了这对男女主人公。

  中国近年来频发的网络热点舆情,客观上形成这样一个竞赛擂台,

  那就是网民会将同类型的舆情拿来进行各种比较,比如主管部门的通报处理速度、措施的严厉程度以及网民的满意程度等等。当一件地方舆情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全民舆情的时候,对于地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集体围观和背后的期待心理,客观上构成了地方营商环境、城市声誉形象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机制。通报得好,网民会觉得地方办事比较靠谱;通报得不好,那显然就是地方官官相护,沆瀣一气,地方就会丢分严重。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那些地方已经爆发了大型舆情的地方主管部门的焦虑程度。

  一方面,事件已经引发全民围观,亟需给出一个通报和结论;另一方面,有的事件爆发年代日久,调查起来茫无头绪,一时半会找不到突破口。可想而知,深圳面对“北极鲶鱼”舆情、扬州面对多年前公安涉嫌强奸案的举报,上有主管部门问责风险,下有网民武火猛烧,地方是多么如坐针毡!

  就以“牵手门”事件处理结果后,网民立即进行了评价,和类似的案件进行了比对点评,“北极鲶鱼”等事件也再次被提起。类似的舆情在网络上形成了记忆链和逻辑链,想以沉默来逃避网民“监工”,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

  还有不少网民认为,这个事件的处理,客观上保护了两位主人公,因为很多疑点都被掩饰了、略过不提了,比如,男主人公没查出别的经济问题,那么董某某的月消费那么高,都是从哪里来的支持?这也都是值得关注的细节,只要网民心存疑惑,他们就会保持关注。

  今天相关部门处理涉及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的难处在于,

  除了要遵循党纪国法,满足网民知情权之外,还遭遇了一些传统之外的压力,那就是在眼下经济下行压力之外,失业人群和困难人群增加,收入降低和消费降级,因此体制之内有所保障的人群所受到的监督压力也就成倍增加,一旦有所失误,如果其所受的惩罚不能在其应得基础上再有翻倍,常常不能令人满意,抱怨声讨之声接连而至。这也是今天在应对舆情的时候,让相关部门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原因之一。

  这种踌躇和掂量的过程,又客观上影响了处理的时度效。

  本来,一些单位对于犯错的个体留有一定的整改空间和生存空间,体现了体制温情的一面,但是面对今天汹汹的舆情压力,惩处措施不光要大棒高举,以彰显宣传之效,而且还要重手出击,以效果取信于民,防止留下把柄。这就使得处理措施和网民满意之间,回旋的余地更小,督战的意味更浓。对犯错的个体的惩处务必一棒子打到底,这自然提高了威慑的威力,但也使得舆情爆发之际,相关惩处在轻重尺度之间,更费踌躇。因为出手就要严厉,就要见效,一出手就会牵动无数眼光,这就使得出手成为一次重要的权力行使过程,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轻重之间,网民评价褒贬不一,舆情后果也大有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知道今天进入体制做公务员、做领导干部,压力已经较以往大为增加。

  不光业务要精通,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还要时刻关注来自社会和网络的监督压力,防止伤害公信力。更有甚者,即便工作和品德都已不错,但是一个意外的网络舆情的爆发,也足以使一个官员仕途就此铩羽而归。

  我们看到,一些重大网络舆情爆发之后,地方为了尽快平息舆情,挽回民心,常常会惩罚相关责任人,一长串的名单里,必然有很多自感委屈买单之人。但是在炽烈的民意面前,已经无暇计较个体的成败得失,重要的是地方尽快恢复常态,不要留下社会记忆的伤痕。舆情处理的过程,正印证那句话,“萝卜快了不洗泥”,很多领导干部的人生就此逆转,前途说不定就此终结了。

  也就是在今天的舆情时代,我们才知道领导干部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叫“负责人”!

  具体事宜可能和你看起来毫无瓜葛,但是你领导负责的领域出事了,你就要负责任,就要有所担当,担负起领导责任!

  这使得中国不少领导干部,在思想意识上尚未做好为官的准备,就在某个风险事件中,遭遇重大人生挫折。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无数领导干部是通过苦干、实干拼出来的,领导干部的提拔是要看实实在在的业绩的,正如过去打仗论功行赏,那些提拔的将领,无不是冲锋陷阵、战功累累拼杀出来的。今天很多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也都是从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激烈战场中冲杀过来的。当下很多年轻的技术岗位的领导干部,也是因为过硬的专业能力、刻苦的工作精神而冲出来的,他们也是希望以业绩实绩来证明自己,做出一番成就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没有意识到政治场域和舆情时代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做事业务能力和政治管理能力的极大不同,风险意识不足,舆情素养不够,一个闪失就迎面遭遇人生重大危机。一些人甚至还抱着古老的观念,打算进入官场来实现“升官发财”的梦想,从而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重大风险境地。

  近年来,我们会发现不少非常年轻的领导干部落马的现象。

  当他们的同龄人还在体制外、社会上拼搏的时候,一些年轻干部已经在体制内“率先”落马。这种现象是值得人们的深思的。

  就以“牵手门”中的胡继勇来说,就以身犯险,以多次风险之举,最终铸成大错,

  难以挽回,比如:

  明明自己是有妇之夫,还在外地跟异性有亲密举动;

  也大概率知道董某某不光是一位单位员工,更是一位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打擦边的图文,但是依然与之走近、大方牵手;

  明知牵手行为已经被摄入镜头,可能流入网络,成为呈堂证据,依然无动于衷;

  明明知道自己是央企干部,无数眼睛在盯着自己,却依然心怀侥幸……

  可以说,从这位胡总的身上,我们看到太多的风险,以及对于风险的麻木不仁。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胡总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种行为就是风险行为,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违法罪犯、没有贪污腐败,所以就没有什么大错。总之,正是风险意识的不足,让他掉进了网络漩涡,并最终落马。

  我们由“牵手门”主人公的经历,来对一些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以及一些关键岗位的负责人,提出如下规避风险的建议:

  1、认识到政治领域是个风险和机遇并存、风险大于机遇的场域。

  今天,无数年轻人热衷于考公考编,他们将公务员视为一种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但是一旦上岸成功,就必须摒弃将公务员视为“铁饭碗”的简单思维,尽快升级思维维度,将之视为涉足政治的开始,并由此认识到政治领域的风险和机遇并存、风险大于机遇的现实

  越早认识到政治和权力的风险,越会行稳致远,确保人生安全。

  因为一旦成为公务员,那就会掌握一定的公权力,一旦手握权力,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就会在某个关键场合、某个决策拍板的当口,感受到权力是烫手的,是一把双刃剑。用好权力,百姓认为是你的本分;用不好权力,百姓就会批评你,舆情就会袭击你。类似的风险,不必赘述,总而言之,

  2、认识到今天的舆情时代,针对权力的监督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

  身在政治场域,一个特点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说,很多风险是来自身外的、来自网络空间的。因为权力链接一切,手握权力者也就难免卷入一些未知的风险因素。古人谈“慎独”,今天谈严于律己,都是切断风险传播、确保自身安全的做法。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风险意识和舆情意识,才能最大程度确保安全。

  我们所说的风险意识,就是需要以系统性、全局性、反身性的思维,认识到某些言行的风险性。

  在网络社会里,每个掌握权力的人都是重要节点人物,需要理解关系的广泛性,也需要知道风险的无处不在。今天的权力,在社会中依然具有主导性的力量,但是民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权力的存在感过强,也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监督。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需要牢记作为公众人物的特点,理解监督的广泛性和严肃性,如果没有风险意识、舆情意识,是很容易引火烧身的。

  3、既要拥抱流量,又要对流量抱以警惕,尺度在于公道人心。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流量如同空气,工作生活,都不能离开网络流量。流量具有两面性,关键是如何使用。既不能流于“子在川上曰”那种高高在上的办公室思维,也不能纵身一跳,随波逐流,不问东西。正确的做法是认识到网络流量的复杂性,既要利用流量做舆论宣传工作,又要警惕其中鱼龙混杂的东西,做到相对独立。这里说的流量态度,也包括对于网红的态度。就以胡继勇来说,面对作为网红的女员工,就没有做到独善其身,终被流量吞噬。

  作为公众人物,凡是感到这种做法违背了公道人心和公序良俗的,

  面对网络流量,如何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尺度就是公道人心。那就是具有风险的,就是要抵抗住诱惑的。

  4、对于年轻人来说,要不要“学而优则仕”是个重大人生课题。

  上文提到的年轻人为就业而考公考编的做法,和这里谈的“学而优则仕”不是同一个问题。前者是个生存问题,后者是个发展问题。组织部门肩负着为国选才的重任,因此一些学有所成的学者会受到组织的青睐,也会获得不少名誉和“帽子”。这个过程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身份的转换,从学者变成官员、成为公众人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更多的监督。

  但是很多人并未做好心理转变,依然将自己视为纯粹的知识分子,追求纯粹的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

  这就容易引发风险。甚至如近期爆发的一些高校舆情,有的高校学者领导还在追求男女交往自由,这就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的极端敏感性,常常一举引爆系统性危机。

  还有的人,将成功和幸福寄托于别人的评价之上,

  还有的学者,并未意识到担任公职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实则再无精力放在专业之上,从而在专业领域一溃千里。别人将做官视为成功的标志,自己也就将做官作为追求,从别人的眼光里寻找成功的路径,这会导致人生资源的错配。因此我们说,对于年轻人,要不要“学而优则仕”,是个重大的抉择问题,这都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